首批“人造太阳”磁体支撑产品交付
由中核集团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(ITER)磁体支撑首批产品,近日在贵州遵义正式交付,将被运往位于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现场,成为进入厂房并进行安装的首批基础性部件。作为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大科学工程计划,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迎来重大工程节点。
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,(简称ITER),是由中国、美国、俄罗斯、欧盟、日本、韩国、印度等共同合作建造的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实验堆,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问题,由于其原理和太阳光发热原理相似,也被称为“人造太阳”。
一谈“核”,或许令不少人色变,但核聚变的原理却与诸如原子弹、核能发电站等的核裂变原理有所不同。核聚变,又称核融合,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,比方说氘和氚,在一定条件下(如超高温和高压)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,生成中子和氦-4,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。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,称为核裂变,如原子弹爆炸;如果是由较轻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,称为核聚变,如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。相比核裂变,核聚变的放射性污染等环境问题少很多。如氘和氚之核聚变反应,其原料可直接取自海水,来源几乎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因而是非常理想的能源取得方式。“人造太阳”又被称为人类终极能源。
ITER磁体支撑研发制造任务,由坐落于我国核工业重镇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承担。整个研制工作,从无法预料到准确把控,从无法实现到提出中国方案,克服重重难关,征服道道险阻,使我国在这一领域从并跑最终实现了世界领跑,为和平利用核能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“中国智慧”和“中国方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