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从“全速奔跑”到“奋力一跃”,中山准备好了吗? 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

政前方 | 从“全速奔跑”到“奋力一跃”,中山准备好了吗?

发布时间: 2023-07-19 出处: 中山+ 

奋进催征的金鼓再一次擂响。7月19日,中山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召开。市委书记郭文海在报告中提出,要坚定不移以“踏平坎坷成大道、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精气神,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。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关乎城市长远竞争力和民生利益的大计。实现这一奋斗目标,要答好几道必答题。

kx_20230719152840.jpg

7月19日,中山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召开。记者 夏升权 摄


为什么要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?

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,既是方向引领,也是使命召唤;既是必由之路,也是必达目标。

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,赋予广东新的使命任务。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“锚定一个目标,激活三大动力,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”具体部署。对中山而言,就是要以“走在前列”的总目标为统领,落实省委“1310”具体部署,以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的闯劲干劲拼劲再出发,向着光荣和梦想的征途砥砺奋进、勇毅前行。

发展是硬道理,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。中山要实现经济社会的“凤凰涅槃”,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“全速奔跑”,持之以恒推进空间再造、产业焕新、城市升级,继而完成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的“奋力一跃”。环顾四周,昔日与我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佛山、东莞,如今都已跻身万亿GDP城市,惠州、珠海同样发出了向万亿级城市冲刺的目标。反观中山,过去一个时期,由于转型升级步伐滞后,一系列累积性、结构性问题矛盾制约,未能实现经济总量的崛起。

kx_20230719152925.jpg

中山持之以恒推进空间再造、产业焕新、城市升级。图为西区街道首个连片改造“工改”项目动工。记者 冯明旻 摄

于无路处求新路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阻碍发展的顽瘴痼疾,中山坚定唱响“敢问路在何方”,迎难而上、负重前行,推动转作风、“工改”、治水和拼经济“3+1”攻坚战破局成势,形成了全市上下同心同向、主动担当作为、日夜兼程奋斗的新气象和政企同心拼经济的良好局面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,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矛盾的破解,风清气正政治生态、干事创业社会氛围的形成,让全市经济企稳向好有了依托,为下一步起跑作了充分准备。

气可鼓而不可泄。市委全会提出,要以“二次创业”的勇气和担当,矢志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,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,力争到2035年实现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。同时也要自我加压,力争更早实现这一目标。

2035看似还远,但如果没有坚定攀高的决心,没有向难而行的胆识,没有日拱一卒的毅力,是难以实现的。道虽远,行则将至,我们要树立辩证思维,秉承“过程意识”,保持历史耐心和现实定力,久久为功,滴水穿石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,我们有理由相信:中山将坚定“路在脚下”的果敢,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,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、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着眼,一步一个脚印,把关键具体的要事难事办好,不断积小胜为大胜。


改革如何再深入?

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,中山之所以能够得风气之先,从相对落后的农业县,成长为工业强市,根本上离不开改革、开放、创新提供的强大动力支撑。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,必须把激活“三大动力”摆在突出重要位置,用改革、开放、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,再造中山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系统。

纵观中山发展历程可以看到,这座城市什么时候崇尚改革、坚持改革,什么时候就驰骋于浩瀚无垠的天地;什么时候改革精神弱化、畏难情绪增加,什么时候就受困于屋顶上的“天花板”。在最需要闯急流险滩、啃硬骨头的时候,我们的改革锐气、力度、能力,一度没能跟上时代的要求,最终在徘徊不前中错失良机、落下身位。

为打赢高质量发展翻身仗,中山重燃改革精神,以思想再解放勇蹚改革深水区。市委明确提出:要以超常规的力度打好改革这场硬仗,做到一切问题突破靠改革、哪里有问题就往哪里改,通过改革创新冲破前行路上的险关难关。我们坚决破除自我设限、不想改革、不敢改革的思想,坚决向佛系躺平、自捆手脚、“宁可不干事、千万别出事”的现象开刀,打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瓶罐罐;特别是,对基层提出的改革要求,坚决扭转念紧箍咒、摆负面清单的惯性,全力以赴找办法、给路径。

面对当下制约高质量发展的“拦路虎”“硬骨头”,唯改革创新方能推动中山脱胎换骨、浴火重生;面对奋进新征程的机遇和挑战,唯改革创新方能推动中山赶超发展、脱颖而出,这是我们再造一个新中山的根本出路、唯一出路。我们不能满足于初战告捷,便刀枪入库、马放南山,而要让改革成为永远的进行时;我们不能让改革精神停留于历史标签,而要成为活生生、亮闪闪的时代标识!只有在思想上更加彻底地自我革命,从不合时宜的惯性思维、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,从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,从自我设限和利益牵绊中解放出来,我们才能突破不可能、驶稳新赛道,早日实现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的目标。

kx_20230719152957.jpg

“工改”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。图为火炬开发区联速两岸科创园一期工程如期交付。记者 文波 摄


开放如何再扩大?

1879年,少年孙中山远涉重洋,“始见轮舟之奇、沧海之阔”。山海交汇处,孙中山、容闳、郑观应等一大批近代思想先驱,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,留下了闪光的历史节点。这是中山人敞开胸襟、拥抱世界的开放气质的写照。

如果说改革是撬动发展前行的支点,那么开放则将引领我们通往未来的广袤世界。政治经济学家郑永年认为,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的“三大法宝”,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、开放、创新。而在这“三大法宝”中,开放是最重要的,开放是改革和创新的基础或者前提条件。

当今时代,“开放之中国,世界之中国”的形象日益鲜明。南海之滨、南粤大地,再次唱响“春天的故事”。随着深中通道这条开放大道、黄金大道的建设,珠江口东西两岸一场史诗级的“大会师”加速酝酿,环珠江口100公里“黄金内湾”聚势腾飞。从“岐江河时代”走向“伶仃洋时代”的中山,是时候把开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,谱写“向海而兴、向海图强”的新篇章。

去年7月,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正式花落中山。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,中山深入实施“东承、西接、南联、北融”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,全面学习拥抱深圳,围绕营商环境、产业、交通、创新、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、规划等“六个一体化”,推动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融合互动发展。今年6月28日,深圳、中山两市首次面向全球联合招商,深中经济合作区正式亮相,意味着深中产业协同、一体化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。

kx_20230719153027.jpg

6月28日,深圳、中山两市首次面向全球联合招商。图为深圳市宝安区与中山翠亨新区签订高质量融合发展框架协议。记者 夏升权 摄

开放的大门打得越开,发展的东风吹得越劲,“桥”另一边的世界正在招手。中山要坚定不移拥抱开放,向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拓展经济纵深,以开放纾发展之困、以开放汇合作之力,以开放聚创新之势、以开放谋共享之福。要抢抓机遇全力推进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,唱响珠江口东西两岸“同一首歌”,努力在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上走在前、作示范;要在“黄金内湾”建设中彰显担当,坚定走好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之路,对标学习横琴、前海、南沙三大平台,率先复制政策、借鉴理念、深化合作,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;要把“对内搞活”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提,在再造空间新优势的基础上,坚决破除行政藩篱,以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为载体,探索构建若干产业鲜明、集约高效、优势互补的跨镇街经济片区,打开发展新天地。

kx_20230719153050.jpg

中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助推“深中融合一体化”加速发展。科创板上市、高端智能装备龙头企业——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布局深中通道两端。记者 刘万杰 摄


创新如何再引领?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,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、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,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、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。” 创新,是过去中山改革开放的主旋律,也是当前和今后改革开放的出发点。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,必须坚定不移举创新旗、走创新路、打创新牌。

提升城市能级需要创新。以火炬开发区、翠亨新区为例,作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、桥头堡,高新区能否“攀得更高”,科创区能否“科里科气”,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山这座城市的能级。与周边的重大平台相比,火炬开发区、翠亨新区的创新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,补短板的过程,就是城市产业再造、动力再造的过程。

kx_20230719153115.jpg

一条深中通道,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。记者 缪晓剑 摄

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创新。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,传统产业加创新等于新竞争力,这两道“公式”,计算起来容易,实践起来却难。近年来,中山一些老牌传统产业优势不再,转型升级面临“阵痛”,归根结底,还在于创新的步子迈得不够大。只有坚持创新引领,在日复一日的创新驱动中把握机遇,中山才能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再创辉煌,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出奇制胜,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
打造人才强市需要创新。高端人才紧缺,历来是企业反映最多的意见之一。解决这一问题,除了要有好的人才政策、公共服务以外,更重要的是营造无处不在的创新氛围,构建起吸引高层次人才的“强磁场”“生态圈”。要深入思考,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让创新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,把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的关键变量,变成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的最大增量。

kx_20230719153140.jpg

中山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让创新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。图为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培育的第二批研究生毕业。记者 缪晓剑 摄


路径如何再走实?

以改革之力突破束缚,用开放之姿拥抱未来,凭创新之翼翱翔天际,最终要把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写在大地上。

市委全会立足中山实际,提出要聚焦“八大重点”争一流、创一流,描绘了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的施工图。其中,有一项重要工程需要牢牢把握、摆在突出位置,那便是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。

“百千万工程”是省委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,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。中山不设县区,发展的主战场在镇村,活力、潜力在镇村。可以说,“百千万工程”既是统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,又是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的现实路径。

破解“小马拉大车”,才能激发“镇”的活力。中山将深入推进强镇扩权赋能改革,通过“镇点单市上菜”的菜单式赋权,扩大镇街自主权,让“镇”承担起“城”的功能。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,大力探索跨镇街资源整合、统筹发展,逐步推动产业、公共服务片区布局,有效防止要素资源碎片化和产业各自为战。

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须要振兴。在焕发“村”的魅力方面,中山将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培育壮大乡村消费新业态、新场景、新模式,激活乡村美丽经济,重塑乡村品牌价值,打造近悦远来的消费集聚地。针对村集体经济“相对贫困”问题,广泛发动市直部门、国资、民企等各方力量结对帮扶发展落后村,力争5年内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00万元以下村“清零”。

kx_20230719153205.jpg

中山培育壮大乡村消费新业态。多元的文旅业态,让五桂山街道桂南村充满魅力。 记者 易承乐 摄

此外,立足提升“城”的品质,中山将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,稳步推进旧城镇、城中村改造,坚持“拆、治、兴”并举,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。

由此可见,“百千万工程”件件利发展、处处是民生。我们要切实拿出头号工程的力度,形成头号工程的势头,按照市委全会部署,始终坚持党建引领,坚定不移打赢打好“三大攻坚战”,开展强镇“八项行动”和兴村“八项行动”,奋力闯出一条镇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来。


如何争创一流再出发?

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,人的因素是关键、是保障,具有决定性的作用。为了实现目标,中山方方面面工作都必须要争一流、创一流。

如同赛龙夺锦,不进就是退、慢进也是退。自己跟自己比,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,有了质的蜕变;但对照标杆,环视周边,形势逼人、事业催人、时不待人,我们没有任何可以骄傲自满的底气。

事业不是喊出来的,而是干出来的。越是目标高、任务重、挑战大,越是呼唤敢担当、善作为的闯将、干将。领导干部要领在前、干在前,拿出“明知山有虎、偏向虎山行”的劲头,到工作推不开、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打开局面。要营造争创一流的氛围,敢于同最强的比、向最高的攀、跟最快的赛,让争一流、创一流形成为广大干部群众、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一种习惯、一种追求、一种风尚。

用人之要,重在导向。市委选人用人导向很明确,“铁肩担重任、软肩让位置”。只要敢扛责、能担当、善作为,就可以踏上更大舞台、展现更大作为;同时在制度安排和实践操作上支持干部大胆改革,旗帜鲜明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,为敢于担当、主动作为者担当。

这是激情燃烧的时代,也是大有作为的时代。更壮阔的征途已经开启,更壮美的未来就在前方。以市委全会为新起点,让我们面向星辰大海,抖擞进军豪情、振奋拼搏热情、昂扬奋战激情,万众一心加油干、越是艰险越向前,把“再造一个新中山”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现实!


Baidu
map